阿拉伯膠粉末的傳統制備:從樹皮刮取到干燥粉碎的工藝流程
發表時間:2025-06-18一、原料樹選擇與預處理
阿拉伯膠粉末主要來源于豆科金合歡屬植物(如塞內加爾金合歡、阿拉伯金合歡),傳統制備中優先選擇樹齡 5-10 年、樹干直徑 10-15 厘米的健康植株。預處理步驟包括:
樹皮清潔:用軟毛刷去除樹干表面的塵土、苔蘚及附著雜質,避免刮膠時混入異物;
環割開口:在距地面 30-50 厘米處的樹干上,用鋒利刀具割出深至木質部的環形或斜形切口,切口長度 10-15 厘米,寬度 3-5 毫米,以刺激樹膠分泌。
二、樹膠刮取與收集
分泌周期:切口形成后,樹膠通常在 24-48 小時內開始滲出,呈透明或淡黃色黏稠液體,常溫下接觸空氣后逐漸凝固成膠塊;
手工刮取:用竹制或骨質刮刀輕輕剝離凝固的膠塊,避免損傷樹皮。單次刮取厚度不超過 2 毫米,以保留樹皮表層完整性,促進二次分泌;
分級收集:按顏色和純度將膠塊分為三級 —— 無色透明為一級,淡黃色半透明為二級,含樹皮碎屑或深色雜質為三級,分別存放以保證后續加工質量。
三、自然晾曬與初步純化
晾曬場地:選擇通風良好、陽光充足的干燥場地,鋪設潔凈的棉布或竹席,將膠塊均勻攤開,厚度不超過 5 厘米;
晾曬周期:在晴朗天氣下晾曬 7-10 天,期間每日翻動 2-3 次,確保膠塊內外水分均勻蒸發。當膠塊硬度達到敲擊時發出清脆響聲,含水率降至 12% 以下時停止晾曬;
雜質剔除:人工挑揀膠塊中的樹皮碎片、昆蟲殘骸等機械雜質,并用細毛刷掃去表面粉塵。對于深色膠塊,可通過溫水(40-50℃)短時間浸泡(10-15 分鐘)后瀝干,再二次晾曬以改善色澤。
四、粗碎與篩分
粗碎工藝:將干燥膠塊放入木質或不銹鋼材質的破碎機中,通過低速旋轉的齒輥將膠塊破碎成粒徑 5-10毫米的顆粒。傳統工藝中嚴禁使用鐵制器械,以免導致膠粉氧化變色;
篩分分級:利用孔徑 2-5 毫米的竹制或絹布篩網進行篩分,篩上物返回破碎機再處理,篩下物進入后續精細粉碎環節。此步驟可去除殘留的大顆粒雜質,保證粉末均勻性。
五、精細粉碎與成品處理
低溫粉碎:為避免粉碎過程中摩擦產熱導致膠粉變性,傳統工藝常采用石磨或陶瓷球磨機在室溫(20-25℃)下進行粉碎,粉碎時間控制在 30-60 分鐘,直至粉末通過 100 目篩網(孔徑 0.15 毫米)的通過率達 95% 以上;
滅菌處理:將粉碎后的膠粉置于竹制蒸籠中,通過蒸汽(100℃)滅菌 20-30 分鐘,冷卻后立即裝入密封容器,防止吸潮;
包裝儲存:成品采用雙層包裝 —— 內層為食品級牛皮紙,外層為防潮麻袋,存放于陰涼干燥處,溫度≤25℃,濕度≤60%,儲存期通常為 6-12 個月。
六、傳統工藝的特點與局限
優勢:純手工操作保證阿拉伯膠粉末天然屬性,無化學添加劑,適合高端食品、醫藥領域應用;自然干燥工藝能耗極低,每噸膠粉生產僅消耗約 50 kWh 電能(主要用于粉碎環節)。
不足:單棵樹年均產膠量僅 0.5-1 公斤,刮膠周期需間隔 30-45 天,生產效率低;人工挑揀雜質成本占比達 30%,且粉末粒徑分布較寬(D50 約 50 微米,D90 約 150 微米),難以滿足現代工業對高均勻性的需求。
七、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結合
目前部分產區在保留刮膠、晾曬等核心傳統步驟的基礎上,引入氣流粉碎技術(粉碎溫度≤40℃)和自動化篩分設備,將粉末粒徑 D90 控制在 80 微米以內,同時通過微波滅菌(2450 MHz,5-10 分鐘)替代傳統蒸汽滅菌,效率提升 5 倍以上,為阿拉伯膠粉末的標準化生產提供了過渡方案。
本文來源:西安浩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官網http://www.axgmn.cn/